中新网内蒙古新闻2月25日电 (记者 张林虎)“菌群激活了土壤中被固定的磷钾元素,还能分泌促生长物质,减少化肥依赖。”参与该项目课题的绿氮生物技术总监崔博士解释。
近日,内蒙古农业科学院武川试验站一片葵花试验田交出亮眼成绩单:通过绿氮生物DME培菌机现场发酵复合芽孢杆菌施用,葵花亩产提升6.4%,籽粒品质显著优化,投入产出比达1:3.6。
在栗钙土风蚀沙化严重的半干旱偏旱区,传统施肥模式长期面临保水保肥能力弱、产量品质双低的难题。为探索新型肥料的应用效果,“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展《半干旱偏旱区栗钙土健康养护与产能提升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组织在武川试验站进行新型肥料在葵花种植上的田间试验,以期找到更具可持续性的单产提升解决方案。
试验结果显示,使用绿氮生物DME培菌机现场发酵的复合芽孢杆菌菌液效果显著:全程施用3次,每次2L/亩,亩均增产26.34kg,葵花花盘籽粒重较传统方式提升6.4%,而用菌成本仅72元/亩。
据悉,除了在葵花种植,在新疆棉田,DME菌液使棉花增产并且大幅降低秸秆堆肥用菌成本;河北葡萄园实现产量增长的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黑龙江大豆农场现场发酵根瘤菌解决货架期难题,并实现减氮增产。“微生态活菌制剂正从‘辅助角色’转向‘生产力担当’。”崔博士指出,“这类技术若覆盖全国1.2亿亩粮油料作物,预计可年增产能70万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