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月27日电 题:赤峰敖汉旗:村里来了“四大婶”
作者 叶剑南 胡晓辉
岁末年初,一则喜讯传遍敖汉山乡,金厂沟梁镇选送的“‘四大婶’话新风文明实践润无声”文明实践项目在2024年度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中荣获全区一等奖,这也是近年来赤峰市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对敖汉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而言,是一次褒奖,更是一次砥砺。
“四大婶”是谁?
“四大婶”之一刘建东是志愿服务队队长,快人快语,能歌善舞,经营着十几亩耕地,二十多头牛,典型的小康农家。她告诉记者,这支队伍最初是由四位热心的本村妇女组成,有表演天赋,又有社会活动热情,凭借生动的表演技巧、接地气的宣传内容深受村民喜爱,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四大婶”。随着活动影响力的扩大,志愿服务队成员增加到17人,包括乡村医生、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队员分工逐渐细化,分为演出、伴奏、后勤和编写四个小组各司其职,表演形式也拓展到了三句半、快板、情景剧、广场舞、大秧歌等,组织架构完整、表演形式多样、宣传效果突出的“四大婶”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壮大成为较有影响力的文明实践服务品牌。
是谁赋予“四大婶”以活的灵魂?
蛇年春节将至,金厂沟梁镇官营子村的老党员于俊像往年一样家里家外忙碌着,当然成筐成篓的年货里少不得独属于于家的精神食粮。79岁的于俊老人是远近闻名的“土秀才”,酷爱诗歌曲艺,每天雷打不动看新闻联播,背新华字典,案头一摞厚厚的诗稿记录着老人的过往。一张简陋的书桌,几张学生用剩的作业纸,灵感迸发的老人家常常席地而坐,信笔拈来。情景剧,快板书,三句半,题材新颖,体裁多样,既贴合农村生活实际,又琅琅上口,亲切感人。《升学宴风波》狠刹变味人情风,《农庄佳话》热情讴歌乡村新气象,……于俊老人善于用小故事讲透大道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生活气息,创作的作品经由“四大婶”的队员们演绎,面对面引导帮助、心贴心解疑释惑、实打实说理点拨,在群众亲身体验、亲自感悟中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大婶”如何做到农事演出两相宜?
时间不固定、演出服务地点不固定,这是“四大婶”志愿服务队最大的特点。她们充分发挥流动服务职能,千方百计增加服务受众面,农闲时节,傍晚时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演,在学校里演,在百姓的大院里演,在小广场上演,到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家里去,到父老乡亲的劳动舞台去,到青少年的主题教育讲堂去,固定讲台变为流动课堂,原汁原味的原创节目通俗易懂,直抵人心,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村规民约送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心坎上,实现了志愿服务零距离。同时,她们还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宣传,让文明乡风吹向四面八方。“四大婶”成为了村里的流量“小明星”,茶余饭后重温一段“四大婶”的段子成为乡亲们的一项必修课。
“四大婶”为村庄带来了什么?
“四大婶”文明实践服务队用“小故事”阐述了“大道理”,群众受教育,文明蔚为风。到目前,已深入到全镇各村组户进行婚俗改革、移风易俗等政策宣传演出8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到3500余人。
说起儿子的婚事简办,官营子村三组村民于东峰打心眼里坚信自己做了正确的事。儿媳妇小李知书达礼,对夫家的决定深表理解支持。“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图个虚名强。”于东峰感慨地说。如今小夫妻在科左中旗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小李说,“幸福是靠自己感知的,而不是靠场面撑起来的。”
红白喜事从简,反对大操大办,抵制餐饮浪费,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新风吹遍了金厂沟梁镇。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已劝阻、主动从简各类宴请活动数十起。
曾经一枝独秀,如今百花满园。
随着“四大婶”文明实践服务队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周边村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阿姨”、促进各族群众团结的“红石榴”、为孤寡老幼残“送温暖”的“红黄蓝”等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也应运而生,各项文明实践服务活动遍地开花。近年来,金厂沟梁镇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常态化开展“讲、评、帮、乐、庆”活动百余次,全镇涌现出美丽庭院35户、文明家庭28户、孝老爱亲45户,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移风易俗成为温暖乡村的鲜明亮色。
移除不正之风,易掉不良之俗,汇聚文明力量,福泽广大群众。“四大婶”如一股清新风,吹得山乡神清气爽。“四大婶”项目的个案彰显出顽强的文明实践生命力,文明的大幕徐徐升起,衍生出越来越多美好的故事在谷乡敖汉发生着,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敖汉儿女正在共建共享文明社会的征程中矢志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