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1月26日电(李爱平 廖美丽 赵金凤) “有时候为了充电,得从好几层楼上拉电线下来,既不美观又不安全。”“每次充电都得提心吊胆的,生怕出什么事儿,要是小区里能有充电桩就好了。”“你看”,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黄河西路街道东亚一社区的居民闫胜山指着笔记对刘博说,咱俩这几天可没白忙活,居民反映的事儿都记在这个本儿上了,一会儿‘板凳会’上,咱们得好好唠唠。”一张板凳、一个党员、三五居民齐说事,昆都仑区黄河西路街道的“板凳会”不拘泥于形式,气氛轻松愉快,因亲民意、接地气颇受居民喜爱。
“‘板凳会’听居民话家常、谈问题,认真了解居民需求,解决问题,现在我们辖区一共安装102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还有居民提出的供热二次管网设施老化问题,现已列入‘温暖工程’项目改造中,住户热力小室管道阀门、4000余户住户管井阀门、伸缩器、排气阀都已经改造万完成,目前暖气二次网已经开始冲水,压力正常。”黄河西路街道东亚一社区主任吴维珍告诉记者,“大家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心贴心开展有温度、接地气的学习沟通交流,真正将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直接化解在了基层一线。”截至目前,黄河西路街道东亚一社区已召开“板凳会”36余场,收集意见建议60余条,解决民生实事21件。
“一张板凳、一个党员、三五居民齐说事”。“板凳会”上,干部群众齐聚一堂,听居民话家常、谈问题,认真了解居民需求,倾听居民呼声,在对话中寻求共鸣,在回应中解决问题。在昆都仑区,“小板凳会议”已成为基层治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以其独特的方式,激发着基层治理的活力,坐热了群众的心窝子。
走进昆都仑区白云路街道友谊23街坊,一场关于今年医保政策解读的小板凳会正在召开,50多名干部群众围坐在一座凉亭里,聆听着白云路街道第二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韩沙沙对医保政策的详细讲解。解读人员将“官话”变“白话”,将“文件语”变“家常嗑”,以接地气、冒热气的语言,让群众听得明明白白。“以前总觉得政策离我们很远,现在通过‘亭院课堂’,啥都清楚明白了,我参加了十几次活动,收获很多。很接地气,还能给居民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翻开自己记录的学习笔记,家住友谊23街坊的社区党员李兵感触颇深。
今年以来,白云路街道在家门口开设“亭院课堂”,打造了集理论宣讲学习、协商议事、共建共商于一体“亭院课堂”新模式,在上党课同时,同步搭建亭院议事平台,原本的“单项授课”转变为“双向互动。白云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佳媛告诉记者:“百姓渴望政策信息,期盼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充分发挥‘亭院课堂’小阵地的效应,把党的理论政策、民主议事及为民服务,落实在房前楼内、左庭右院,落实在群众身边,不只是解政策之惑,更是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把群众的期盼期待一件接着一件的办好,答好急难愁盼必答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