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1月2日电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马鞍山村坐落于鄂伦春自治旗宜里镇东南,是全镇极具发展潜力的村庄之一。素有“鹿鸣山下的明珠”之称的马鞍山村,如今正深学笃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借力科技赋能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村“两委”和党员群众齐心协力的投入下,马鞍山村不断演绎着田园诗的生动传奇。2016年以来该村先后荣获国家级“创建无邪教示范村”、内蒙古自治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优秀奖”“自治区卫生村 ”,呼伦贝尔“市级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一幅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马鞍山村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奏响共同富裕“主旋律”。马鞍山村积极探索共同富裕乡村示范,坚持“党支部+合作社+带头人+村民”的发展模式,聚焦岭上特色品牌塑造,着力构建以大豆为主,以紫苏、中草药、食用菌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打通“一主三特”的原料供应、技术培训、品牌包装、营销推介、内控管理等产业节点,致力打造全体村民共建共享的产业平台。该村立足现有5.7万亩耕地和801.99亩村集体土地,组建由村级党组织领办的专业合作社1个,打造首个黑木耳产业种植示范中心,年产干木耳达5500余斤,创造就业岗位近330个,带动从业人员年收入增加5万元。当年实现村集体收入54万元,同比增幅超25%,预期2024年增幅将突破120%。
科技赋能,打造接诉即办“强磁场”。马鞍山村设计运维“村级服务平台”,精心打造“有呼必应”的“云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据宜里镇政府副镇长那日呼介绍,该平台集政策发布、查询、反馈与服务为一体,设置“村民说事”“三务公开”“党群服务日记”“村庄大事记”等8个板块,将村务公示、人居环境、村规民约、纠纷调解等村级事务搬到网上。通过线上留言的方式,群众有序参与村级事务后可获得相应积分奖励并兑换生活用品。以“接诉即办”为抓手,村委细化梳理汇总问题清单,组织村干部认真入户调查,充分听取村民诉求,落实进度到点、责任到人,持续跟办问效,及时公开公示处理结果。村民可通过平台手机端实时查询诉求办理进度,形成“接诉—办理—反馈—办结”的完整闭环,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聚焦村民反映的种地难问题,村委集资购买铲车、液压耙等大型农机,建设农机库300平方米,服务耕地5000余亩,切实为村民提供助农服务;为保障秋收期间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村委维修铁栅栏3000延长米,维护田间路15公里,修复路肩2000米。截至目前,该平台共公开村“三务”61次,发布重要村务信息123条,公示办结民生问题26件,实现全村“12345”零投诉。“村级服务平台”打通了乡村现代化治理的“最后一米”,不仅极大提升了群众的公共事务参与度,更为有效破解乡村治理管理难、互动难、办事难的问题提供了基层智慧与方案。目前该平台已得到全旗推广。
破旧立新,描绘移风易俗“新图景”。为破解长期困扰村民群众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既贵又累”的问题,让婚丧嫁娶回归“人情味儿”,马鞍山村积极推广以大篷车为载体的移动“宴会厅”。办宴前,宴主需提前向村红白理事会申请报备,并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从灶上的厨师、后厨的洗碗工,到主持的司仪,再到搭棚的力工全部来自本村村民。如此既为村民节省了花销,又在劳动中厚植邻里情感。“升学宴”“入伍宴”等宴会被马鞍山村明文禁止,红白喜事宴会也基本实现“应简尽简”。宴罢,村民还能够通过“村级服务平台”上的“村民评”栏目,向村两委反馈意见。不仅如此,马鞍山村还着眼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充实婚事新办简办、抵制高额彩礼、减轻人情负担等移风易俗内容,切实提升村民幸福感。这一创新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与鼓励。2023年,《“移动宴会厅”为红白喜事减负”》案例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评为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优秀奖。
下一步,马鞍山村将不断推动各项制度完善升级,继续探寻更具创新性、普惠性的共同富裕之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走向深入,在念兹在兹、枝叶关情中用心用情绘写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基层底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