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6日电 题:内蒙古达拉特旗治理库布其沙漠记
作者 李爱平 薛海林 王忠厚
库布其,中国第七大沙漠,将滔滔黄河撞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在大漠中心地带的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境内,库布其沙漠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5-20公里,面积约435万亩,强盗般抢占了达拉特旗三成的地盘。
“沙上房顶住不成,十年种地九年空,地不打粮畜无草,冷风刮得骨头疼,家家户户往外逃,黄沙漫漫无影踪。刮得沙山没了顶,刮得碌碡耍流星。”这首流传于达拉特旗的民歌成为了库布其黄沙肆虐的明证。
库布其沙漠中的小村庄,沙丘重重包围,房前屋后积沙成堆,羊顺着沙堆上了房;沙漠腹地的牧民去趟镇上,只能靠步行和骑骆驼,要走两三天。无边大漠里,一个个村庄、一个个牧民点,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滚滚黄沙日夜蚕食着农田草场,一步步掩埋庭院村庄,侵害家园。一些人无奈背井离乡,有的村庄人口出走大半。
1950年,绥远省政府为了防风治沙,在今树林召镇地区建起了一处苗圃。1958年,响应上级“社社队队办林场,旗乡村社育苗”的号召,达拉特旗办起一大批社队林场。到1980年达拉特旗建成集体林场22处,每个乡1处,村办林场158处,社办苗圃22处。
1980年后,林业生产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集体林场、站,实行承包拍卖,“五荒到户、谁造谁有”的政策实施使达拉特旗出现了一大批林业重点户、专业户,育苗基地、小林场、小草场遍地开花。
创建于1958年的达拉特旗白土梁林场,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20.94万亩的土地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治理,由植被覆盖率不到10%的荒漠,变成了森林覆盖率达76%的密林。
1979年,国家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达拉特旗成立了鄂尔多斯造林总场,在40年的时光中,鄂尔多斯造林总场造林面积累计达到9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在库布其沙漠中段建成一条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防风固沙体系。
鄂尔多斯造林总场展旦召分场银肯沙作业区,这里曾经是库布其沙害最严重的地区。地处高原风口的银肯沙,是达拉特旗库布其十大名沙之一,沙高壑深,沙丘起伏,只要沙哨鸣响,便风卷沙扬,昏天黑地。
从1984年开始,作为治理库布其沙漠主力军和先锋队的林业人,搭工棚,住沙窝,吃冷馍、喝凉水,打响了向28万亩银肯沙进军的攻坚战。春迎黄沙,夏顶烈日,冬踩寒雪,从人工造林到封沙育林、飞播造林、工程固沙,青丝变白发,黄沙成绿荫。
40年间,展旦召分场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14.1万亩,工程固沙5.5万亩,作业区70%以上的沙区得到治理,森林覆盖度由不足3%提高到48%,动植物种类由原来的20余种增加到了160余种。治理区粮食亩产量较建场初期增长9.5倍,达到了570公斤;当地农牧民的人均年收入较建场初期增长了139倍,达到16618元。
这道绿色生态屏障,有效地遏制了库布其沙漠北侵、南移、东扩,保护了达拉特沿黄国家粮食生产基地的安全。“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伊盟科技成果二等奖”等荣誉称号实至名归。
1980年10月,达拉特旗第一个苏木(乡)——展旦召苏木揭牌。苏木党政主要领导杜占林、白色登大胆提出要在黑赖沟至西柳沟20公里的沙线上,构筑一座“绿色长城”。经过3年不懈努力,一道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2公里的绿色长廊,堵住了向北蔓延的库布其大漠,稠密高大的树木以及树荫下的沙蒿、沙蓬、灯香、沙棒、芦苇,牢牢锁住沙漠之边。就此,“锁边林”治理模式在展旦召苏木诞生,成为中国沙漠治理的典型样板。
2024年是全面推动“三北”工程落地建设的攻坚期,达拉特旗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防沙治沙生态项目4项,总投资0.68亿元,完成防沙治沙等生态任务9.8万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