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6日电 题:五原公安打造点、线、面网格化现代巡防警务新模式
作者 张可明
2024年以来,内蒙古五原县公安局构建形成了“点、线、面”网格化现代巡防警务新模式,提升了见警率、管事率,初步实现了警情快处、街面快反、基层减负、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今年以来,共出动巡逻警力14000余人次,出动警车5500余辆次;盘查车辆26000余辆次,盘查人员75000余人次;清查重点场所600余家次,救助群众460余人次,处理交通事故270余起,全县街面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15%。
按照“城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警”工作思路,统筹五原县城区“八横八纵一环”路网布局,根据警情案件、重点部位、辖区面积、道路环境等实际,精准设置巡点、优化布局巡线、科学划分巡区,组建11个巡逻组,设置37个必巡点,16条必巡线,通过抓点控线、以线带面,做到了“守点、巡线、控面”无缝对接,实现了棋盘式布警、网格化巡处,构建形成了“点、线、面”网格化现代巡防警务新模式。
强化科学布警。统筹交警警力、机关警力和派出所警力,采取“警车巡逻+电车巡逻+空中巡逻+步行巡逻+视频巡逻”等方式,最大限度沉警街面、布警街头,做到了巡逻防控“全域覆盖、联勤联动、空地一体”。交警警力突出绕城布控查缉,聚焦城乡结合部、进出城主要路口等重点地段,做到“逢车必检、逢疑必测”;机关警力下沉街道守点巡线,聚焦政治核心区、繁华商贸区、人员密集区等重点部位,做到“高峰站点、平峰巡线”;派出所警力驻守辖区清查巡面,聚焦背街小巷、重点场所、要害部位、治安乱点以及案件多发部位,做到“动态布警、动中备勤、有警处警、无警巡逻”。
优化勤务模式。坚持“猫鼠同步”原则,做到“勤务随着季节变、警车围着人流转”。结合夏季治安特点,群众夜间活动多、时间长,容易酗酒导致寻衅滋事等案件的实际情况,聚焦19时30分至 23时30分重点时段,组织警力重点对酒吧、KTV、大排档、烧烤店、洗浴中心等夜间营业时间较长的场所及周边进行排查,加大巡逻频次和布警密度,做好发案风险防范,坚决遏制因醉酒滋事引发重大刑事案件。
建立“1+1+7+N”巡防指挥长制度(即,带班局领导+情指中心带班主任+7名巡防组长+各部门负责人),推行扁平化勤务指挥调度模式,赋予情指中心直接指挥权、资源调用权、合成作战指挥权、先期处置权等,减少指挥层级,减少流转耗时,直接指挥调度日常巡逻勤务开展和突发紧急警情现场先期处置,全面提升路面警力反应速度和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建立了智能化指挥调度系统,在全县精准踏勘堵卡点297个并标记上图,同时为全部警车加装可视化北斗导航智能终端,实现了全县范围内的卡点警车“一屏展示”、警力资源“一网点调”、应急联动“一呼百应”,做到可视化调度、精细化布控、扁平化指挥。平台建立以来,高效处置各类突发案事件20余起,组织开展应急处突拉动演练16次。
突出重点目标、要害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健全完善“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科学设置“1分钟”出警圈3个、“3分钟”出警圈11个、“5分钟”出警圈22个,全面提升了快速反应和打击防范能力,做到了“以快制快”。四是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从总揽全局的高度出发,根据实战需要,全面考虑突发事件的各类因素,对应急处突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合理规划,细化完善各类预案21个,全面推进预案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完备实用。
强化警情分析研判,固化优化“警情日分析、案件周通报、发案月研判”机制,实时动态向一线巡逻民警精准推送警情研判指令,精确制导打防管控,实现了“勤务围绕警情转、警力跟着警情走”,切实提高了巡逻防控的针对性、实效性。
围绕案件多发、高发的路段和时段,采取提升巡防密度、组织联合布防等方式,采用蹲点守候、跟踪调查、便衣侦查等手段,全面加大现行犯罪打击力度,全力压降辖区警情;在美食城一条街、夜市、酒吧、KTV等夜间人员聚集地,每周组织一次夜间集中设卡盘查检查行动,确保路面警力的震慑效应持续化、常态化。
统筹街面巡逻与场所清查,全面强化全县重点部位场所、重点行业领域治安清查管控,切实规范行业场所经营行为,督促强化制度管理、规范经营活动,严防滋生违法犯罪。四是强化为民服务。融合为民服务于常态化巡逻,同步开展反诈APP安装、对沿街门市进行消防安全检查、交通事故前期处置等工作,同时为每辆巡逻警车配备灭火器,为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做好各项准备。
通过实施“点、线、面”网格化现代巡防警务新模式,初步实现了警力协同更加高效、资源调配更加灵活、工作合力更加凸显、基层减负更加明显、见警率管事率稳步提升的“四更加一提升”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