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6日电 题:赤峰敖汉旗:移风易俗,谷乡盛开文明之花
作者 叶剑南 阮新宇
走在敖汉旗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迎面而来的是清新舒畅的空气,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氛围,移风易俗恰如一股清风、一股暖流,润物细无声地融进村民柴米油盐的生活,一幅环境美、村容靓、乡风好的文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乡风文明建设让敖汉旗焕发出更具魅力的迷人风采。
建机制、立规矩,倡树文明规范。敖汉旗制定并下发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工作要点》,在全旗范围内纵深推进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工程,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村、居、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同时,指导完善健全各村《村民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村(居)级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新惠镇高家窝铺村结合实际对村规民约进行细化,做到有奖有罚。规定“婚事席宴最多不能超过20席,每席餐标300元以内,村民之间随礼不高于100-200元。”通过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制度,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各项条款,从制度上真正遏制农村酒席浪费现象。
抓宣传、重教育,厚植文明理念。充分利用广播喇叭、宣传车、黑板报、宣传栏、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文明敖汉”公众号镜鉴文明专栏中设立“移风易俗”稿件栏,集中展示各地“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稿件140余条。开展《赤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学习宣传周2次,在主要广场设置宣传展板6块,发放宣传材料30000余份,利用公众号展播《条例》宣传动画10期,主城区广告栏张贴“移风易俗”公益广告300余条。全旗各乡镇苏木街道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开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题培训,将移风易俗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自2018年开展培训到现在共65期班,现共有9800余名新型农牧民参加培训。讲师深入文明实践所(站)及田间地头宣讲,总受益群众达30余万人次。
推典型、树榜样,引领文明新风。敖汉旗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常态化开展推荐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新时代好少年等活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截止目前,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个,全国文明单位2个,自治区文明村镇25个,自治区文明单位12个,自治区级文明家庭3户,“北疆楷模”1人,自治区新时代好少年1人,市级及以上道德模范33人,身边好人88人,新时代好少年3人,全旗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旗级以上全覆盖。利用“榜样就在身边”主题公园展板、公交亭广告栏、LED电子屏等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其中敖汉旗黄羊洼镇发挥新乡贤带头作用,组建由党小组长、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民组长、村民代表、产业致富带头人和乡贤组成的善于谋事、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七贤团”,在80个自然营子建立“七贤团”工作室,精选成员550人,以乡贤带头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为牵引,激励农民群众学典型、争先进、当模范。2023年获自治区移风易俗创新案例。
强阵地、聚合力,注重文化建设。敖汉旗坚持夯实文化阵地建设,潜移默化改变村民观念。不断巩固拓展文化活动室、道德讲堂、文化广场等精神文明阵地,根本解决了农民文体娱乐活动问题,让广大群众“闲有所去,去有所乐,乐有所益”。搭建文化载体深化道德宣传,充分利用农闲和传统节庆日,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通过“文明+文艺”的方式,聚焦“移风易俗”主题,统筹文艺爱好者,按照“群众参与群众看、节目围绕群众转”的理念,编排歌曲、小品、三句半等寓教于乐的移风易俗节目,营造浓厚的移风易俗氛围,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丰富群众的业余时间,占领群众的思想阵地,潜移默化引导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护环境、兴氛围,绘就文明画卷。敖汉旗始终坚持把环境卫生整治同乡村振兴、文明村镇创建、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紧密结合,依托“村村响”、微信群、公益广告等形式,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体系,多角度、深层次宣传人居环境整治重要意义,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开展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题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实现从“站着看”到“跟着干”,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形成党群齐心、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通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让文明乡风不断吹进群众心里,真正让干净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让自然成为风景。
移风易俗,移的是不正之风,易的是不良之俗,注入的是文明力量,受益的是广大百姓。敖汉旗将持之以恒推动移风易俗向纵深开展,为乡村振兴铸魂塑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传播文明理念,让文明之花在谷乡盛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