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6日电 题:一粒米勾勒的旱作农业全景图
作者 叶剑南 李雪健
内蒙古敖汉旗,被称为“中国小米之乡”,也是被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世界小米起源地之一。7月,走进敖汉旗,大地上的谷子长势喜人,一片生机。
播种千年的一粒粟
2003年,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发现了1500多粒的碳化“粟黍”颗粒,经鉴定,这些颗粒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被认为是人工栽培形态最早的谷物。这一发现,奠定了敖汉旗是全球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的重要地位。201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第一个以杂粮生产为特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一粒粟,穿越8000年时光,敖汉大地,谷浪起伏。敖汉旗紧紧抓住小米这一重要产业瑰宝,始终坚持100万亩种植面积不动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等优质耕地流转进度,不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实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持续扩大有机谷子、绿色谷子、功能谷子生产基地规模,成为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一粒来自历史的种子,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风采。
食用多元的一碗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丰收的谷子经过去壳、抛光等工序,成为一碗金光闪闪的小米。这碗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记录着老百姓从吃饱到吃好的时代变迁。在敖汉,小米凭借其蛋白优、脂肪佳、维B多、铁锌丰等特点成为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如果说,煮小米饭、熬小米粥、打小米菜包等原形态食用是食用小米的1.0时代,那么小米发糕、小米散装、小米窝头等经过简单加工而成的美食就是食用小米的2.0时代。除此之外,还有小米油、小米平酸粟粉、小米低聚肽粉等深精加工产品也深受群众喜爱。现在,曾经的那碗“饱腹”米已经成为百姓口中的“养生”品。
敖汉旗小米是区域的,也是民族的。敖汉旗积极推广小米食用方法,编写《敖汉小米食用指南》,填补了国家小米食用指南空白;制作敖汉小米精致菜品图册、拍摄敖汉小米系列美食制作视频……不仅如此,敖汉旗还举办敖汉小米民间小吃经典美食短视频征集活动、敖汉小米宴品鉴会等,不断涌现出新的食用方法,让传统小米走出更多食用新路子。
传承发展的一粒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的前提是保护好种子安全。敖汉旗以黍和粟为代表的旱作农作物品种繁多,有黄金苗、大红谷、小粟粮、老虎尾、百里香等多个种传统农家品种,如何将这些品种保护好成为传承发展的关键。
为进一步推动谷子优质高产,敖汉旗开展传统农家品种入户搜集与整理工作,全力挽救濒危消失的传统农家品种;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品种保护基地,选育出金苗K1、敖谷8000等新品种;开展农耕记忆口述史发掘整理活动,以文字、音像形式对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进行抢救性记录……敖汉旗还建设了“小米博物馆”,以此讲述小米背后的历史文化、传播路线,展现传统耕作方式,传承一粒米的八千年文明。
粒粒小米,皆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敖汉小米正以其独特的地位反哺世代种植、食用它的敖汉人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