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内蒙古奈曼旗:“一田制”焕发土地经营新活力

2024年07月01日 14:28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滚都和妻子在田里锄草。 白鹭 摄

实行“一田制”后,集中连片的农田用上了浅埋滴灌项目。 白鹭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1日电 (刘文华 侯显峰)这几天,奈曼旗明仁苏木福兴村的王素华忙且高兴着,一春天,自己打工挣了15000多元。最为关键的是,家中的18亩农田也没耽搁。

  放在往年,王素华正奔波于村周边10处地点的18亩农田里排号浇地,因为地少且分散,周而复始的一轮轮浇地让她疲惫不堪。

  今年,明仁苏木在福兴村探索实施“一田制”改革,王素华的18亩农田变成了一块田,这才让王素华有机会出去打工。为此,王素华还激动地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条“感谢10块地变成1块地”的视频,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土地整合到一起后,实施了浅埋滴灌,王素华再也不用排号浇地了,只需轻轻松松地开关水阀就能完成浇地,这让她有了富余时间外出打工。

  明仁苏木是西辽河畔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为解决耕地质量不高、碎片地比重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当地探索实施“一田制”改革。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自家承包地承包权、耕地面积、经营权不变基础上,将每户零散分布的“小块地”整合成“一块田”,进行连片经营。

  “一田制”改革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呢?

  “一田制”带来的降本增效

  杨明山是福兴村的农机手,自家的18.6亩农田分成8块地,分布在村四周。今年春季,村里实行“一田制”时,杨明山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举双手赞成。

  “你们真是给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杨明山见到村党支部书记冯素青的第一句话,就称赞“一田制”是件利民的大好事。

  “大家不但种地全方便了,而且还增加不少收入。”杨明山和冯素青算起了增收账:“每亩地机耕费能省30多元、浇地能省20元左右、秋收能省20元、化肥能节省25%……”

  “我们粗略算了一下,全村4000亩地,仅水费一项就能节省14.7万元;在增收方面,亩增产玉米200斤不成问题,能增收80多万元。”冯素青说。

  杨明山还说,原来由于地块分散,农机手都不愿意在本村干活,费时费力还挣不多少钱,每年种自己那点地都觉得费劲。“一田制”后,杨明山和本家族一共4户归成了96亩的一块田,每年春播耗时半个多月的活儿,今年连种带浇3天就全完成了。

  “一田制”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小田变大田,农民笑开颜。福兴村共有4089.7亩农田,最小的地块仅有0.5亩,通过此次改革,将过去的近3000块农田整合为470多块。

  冯素青介绍,“一田制”的推行,不仅减轻了村民的负担,还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务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耕地实行“一田制”后,福兴村闲下来的“农人”变身“工人”,纷纷开启了“打零工”模式。据了解,福兴村在春播束后,全村务工人员超过了100人,主要从事的都是栽秧苗、种药材等劳动密集型工种,日工每天最少是140元,计件活相对就会高出很多。全村像王素华这样挣到1万元以上的不在少数,全村仅务工收入就超过120万元。

  “劳务中介都爱来我们村找人,闲人多了嘛,白天村里几乎都找不到人,都出去打工了。”冯素青笑着说,关于打工这件事,村里还流行了一句调侃话:“上车不用㨄的基本都出去打工了!”

  “实行‘一田制’后,耕地承包价也起来了。”冯素青指着村部前公路边的一片农田说,“前面这片地,原来承包价是600,今年在调整时,当场就有人出价1000元要承包这片地。”冯素青告诉说,调整后的农田增值了,耕地承包价普遍涨幅达到了35%左右。

  “一田制”推动了农业现代化

  明仁苏木南大德号嘎查也是“一田制”改革试点。在南大德号嘎查窦宏彬家中,他和老伴儿孟庆云正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看着院外自家的玉米地感叹:“一块田真是太方便了!”

  窦宏彬告诉,过去,他家22亩地被分成了5块,根本不能机械作业,全靠人工,而他们老两口侍弄起来也越来越费力,每年从春到秋奔波于各个地块之间,苦不堪言。

  如今,“一田制”把窦宏彬家的22亩地整合成了一块,而且分在了自家门口,还安装了浅埋滴灌,老两口不仅省力省钱,而且在家门口就把地侍弄了,再也不用因为种地跑路了。

  除了窦宏彬,滚都也是“一田制”的最大受益者。滚都自家地加上承包地共103亩,分成21个地块,地块间最远的距离有七八里路,春种秋收,他无数次奔波于这些地块之间。实施“一田制”后,滚都耕种的103亩地整合到了一起,种上了玉米,应用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每亩节省100多元,还亩增产200多斤,同时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一个人就可轻松“拿捏”。

  南大德号嘎查耕地面积7300余亩,实施“一田制”后,全部实施了浅埋滴灌项目。“上山浇地都看不见人了,太省事儿太方便了。”南大德号嘎查党支部书记陈秀峰笑着说。

  “你们村都‘归块’了,我们村啥时能实现啊!”福兴村和南大德号嘎的农田整合,着实让周边邻村人羡慕不已。

  “明仁苏木共有耕地40万亩,过去零散的小块田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分别在福兴村和南大德号嘎查探索实施了1.1万亩的‘一田制’改革试点,群众还挺拥护。”明仁苏木党委书记赵宏介绍,“十四五”期间,明仁苏木制定了“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目标,目前,“10万亩高标准玉米种植示范带”已经形成,明年,计划继续扩大“一田制”覆盖面,将10万亩目标扩大到15万亩。

  近年来,明仁苏木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田制”是明仁苏木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创举,真正让“粮田”变成“良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中国铝业人士齐聚霍林郭勒 共议绿色新“铝”途
  • 中新社内蒙古分社一行赴呼和浩特市残疾人联合会调研
  • 内蒙古游牧转场中的温馨时刻
  • 通讯:“东数西算”下的内蒙古寻求改变
  • 内蒙古:雨后山峦云雾缭绕 如梦如幻美如画
  • 内蒙古首台无人驾驶除草机器人“上岗”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