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6月4日电(刘文华 鲍玉珩)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到如今的CT、DR、彩超……为提高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近年来,通辽市开发区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全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医疗环境、医疗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患者就医不再“舍近求远”。
开发区公立基层医疗机构不断探索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组建紧密型医联体、成立城市医疗集团,依托优质的医疗资源,享受三甲医院同质化专家服务,让患者“少花钱、少跑路”,以“大专科+小综合”模式开启健康诊疗新模式。通过专家团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坐诊,助力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康复科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号。
1-5月份,开发区邀请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国药北方医院、通辽市人民医院、附属医院等专家出诊83次,开展义诊20余次。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开通绿色转诊通道,基层解决不了的直接转诊到上级医院,为群众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自医联体、城市医疗集团合作开展以来,上转患者177人,接收上级医院转回患者204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更有保障,让更多的患者留在基层。2024年4月份开发区患者外转率较3月份降低1个百分点。
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加强对重点群体随访和健康评估,以慢病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服务对象为重点,强化项目数据系统录入核查和信息化绩效考核。建立双向考核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推动高血压、糖尿病医防融合和家庭医生签约,立足“健康守门人”的功能定位,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
组建100支由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服务辖区22.21万人口。新的工作理念逐步形成,从以前的“病人找医生”到现在“医生找病人”,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获得应有的服务。在群众家中,家庭医生详细询问群众慢性病用药、医疗费用报销等情况,对慢性病患者给予合理的病情评估、用药指导和分类干预。同时,向群众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增强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做到“没病防病,小病干预,有病治病”。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医疗资源、信息服务进行整合,提高医疗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力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实现医生和患者远程交流,提供在线诊疗和咨询服务,方便群众就医。辖区基层医疗机构已完成远程医学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监测、远程临检诊断四个系统建设,系统覆盖省内外14家三级医疗机构,持续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已完成医学影像远程会诊2360例,手术病例会诊2例。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每周发布省外知名医疗专家赴通辽市有关医院出诊信息,畅通宣传渠道,为群众在“家门口”体验到省外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减少患者跨区域转诊,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