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5月27日电(伍冬梅 任思蒙)走进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镇呼木德勒嘎查牧民特古斯家草场,一丛丛白皮锦鸡儿簇拥成团、争相盛开,很难想象在二三十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漠。
特古斯告诉记者,在八十年代末,他家刚分到这片草场时,4000亩的草场就有一半的草原已经沙化……“草场生态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守护好草原生态,有了绿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银山。”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理沙化的办法,还草原一片绿色。
特古斯本身就很喜欢读书,在决定治理自家沙化草原后,他更是投入了大量时间去翻阅书籍和报纸,终于找到两种根系发达、抗旱耐瘠、适应性强的植物,于是便花了1万多元购买了种子和耕种工具进行试种。经过试种对比,他发现白皮锦鸡儿成活率更高,2001年起,他便开始小范围种植白皮锦鸡儿。“白皮锦鸡儿的成活率虽然很高,养护起来却很难,成熟的种子必须要人工播种才能成活,种植前三年,我都不敢让牛羊进来,生怕过早让牛羊进来影响白皮锦鸡儿的生长和繁殖,但一直租赁草场也不是长久之计,在第四年我将牛羊放了进来,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原来,他发现,白皮锦鸡儿掉落下的种子竟被牛、羊的蹄子踩踏进了更深层的土壤里,代替了人工的播种,种子分布的更广,产量也越来越好。如今,他家的白皮锦鸡儿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500亩发展到1000多亩,覆盖率达90%。
东乌珠穆沁旗林业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00年,国家设立生态修复项目以来,东乌珠穆沁旗已完成了51.52万亩的次生沙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牧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与能力,旗林业草原局会经常与合作社联合组织开展治沙培训与指导,将治沙技术传授给需要治沙的牧民们,越来越多的牧民纷纷加入了自主治沙的行列,亲眼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沙海变绿洲的奇迹。”
站在曾经的沙海里,微风拂来芳草清新。正是有了特古斯这样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诠释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内涵的治沙人坚定地谱写着那一曲曲锲而不舍的“播绿赞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