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30日电(王伟娟)在法治中国的宏大叙事中,有一处角落以专业、公正、温情的力量,悄然编织着社会和谐的经纬。包头市公安局东河区公安分局“忠调之家”调解工作室,以一个个真实动人的调解故事,诠释着新时代公安调解工作的人文关怀,努力践行着新时代“枫桥经验”。
4月25日午后,“忠调之家”调解工作室内,一场涉及邻里间多年积怨的土地纠纷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双方当事人剑拔弩张,情绪激昂。然而,在调解员张忠、老所长范利民的主持下,这看似无解的矛盾逐渐找到了化解的曙光。
张忠,一名有着多年公安工作经验的资深调解员,他以深厚的法律知识为盾,以人情世故为矛,巧妙地引导双方从法律角度审视问题,又以情感共鸣消弭对立。他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冰冷的法条转化为温暖的人文关怀,让双方当事人在理解法律的同时,更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经过数小时耐心细致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握手言和,多年的恩怨就此化解,社区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谐。
这只是“忠调之家”调解工作室日常工作中的一瞥。作为包头市公安局东河区公安分局设立的专业调解机构,“忠调之家”调解工作室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以法为尺,以情化纷,致力于将各类矛盾纠纷消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2024年以来,累计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6起。
2024年4月18日,一起因小孩跑动产生噪音而引发的多年邻里打架纠纷,在调解室的及时介入下,成功得到调解。据了解,纠纷双方是住在北梁北五区的两户居民。多年来,一方小孩经常在家里跑动,产生的噪音影响了另一方正常生活。双方多次沟通未果,最终导致了激烈的争吵和肢体冲突。“忠调之家”的调解员张忠、老所长杨尚全迅速介入,耐心倾听双方诉求。通过深入调查和精准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两名调解员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双方明白邻里和谐的重要性,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双方最终和解,噪音问题得以解决,邻里关系恢复融洽。
“忠调之家”工作室的及时介入和有效调解,不仅化解了邻里矛盾,还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忠调之家”调解工作室汇聚了一批兼具法律素养与实战经验的 “1+3+7”金牌调解团队,工作室以原刑警中队长张忠警长领衔,纳入司法所、法律工作室、心理咨询室3名专业人才,邀请东河区公安分局七名离开岗位的原派出所老所长担纲调解员,他们其中有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自治区优秀人民警察,七名“老所长”多次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他们熟稔法律法规,洞察人情世故,能够精准把握矛盾焦点,提供专业、公正的调解方案。无论是复杂的经济纠纷,还是琐碎的家庭矛盾,他们总能抽丝剥茧,找到最合适的解决之道。
2024年4月21日,居住在胜达花园的李某和王某结婚三年多,因家庭琐事夫妻间产生矛盾,妻子王某执意离婚并搬回娘家居住,李某多次上门试图挽回妻子的心均被拒绝,这时李某主动联系到“忠调之家”,希望民警给予帮助。考虑到这对年轻夫妻尚有感情基础,孩子未满周岁还在嗷嗷待哺,为了调解进展顺利,“忠调之家”民警张忠、心理咨询师曹旭介一起对夫妻间存在的矛盾症结进行细致梳理,耐心聆听王某的“抱怨”,结合专业心理学知识从法理和情理的角度促双方倾心交流。最终,夫妻俩重归于好。
“忠调之家”调解工作室始终坚持人性化调解,倡导“法理情并重”,在严格依法调解的同时,注重对当事人的情感疏导与心理慰藉。他们用理解和尊重搭建沟通桥梁,用温情和耐心缝合社会裂痕,让每一个走进调解室的人都能感受到法治的温度和社会的关怀。此外,“忠调之家”调解室的调解流程科学规范,首先是真心倾听,调解员会认真倾听当事人的陈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接着细心调查,收集相关证据,确保调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然后耐心沟通,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缩小分歧,随后就是公心调解,通过与当事人沟通协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达成协议。最后是用心回访,确保矛盾纠纷案件事了、人和心安。
(完)
编辑:乌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