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活力内蒙古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造福更多民众

2024年04月27日 08:47   来源: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地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神舟飞船一次次在这里升空与返回,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马铃薯育种科研人员看来,太空育种虽没有神话那么夸张,但确实能有效缩短育种时间。

  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介绍说,传统的杂交育种一般需要8年至10年的周期,但太空微重力、高辐射的环境加大了种子变异的可能,缩短了传统育种周期。

  “神舟十四号飞船搭载了20000粒马铃薯实生籽,神舟十六号飞船则搭载了66500粒。”胡柏耿说,这些“上过天”的实生籽已进入大田鉴定评价阶段,经过三四年的重复鉴定评价,那些持续表现稳定的种子就可以推广应用了。

  “苍穹太空让马铃薯育种有了更多的可能。”胡柏耿感慨地说,“我们非常幸运赶上了祖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能在自己的载人飞船上搭载种子,自主开展航天育种。”

  现在,胡柏耿和科研团队正力争通过航天育种和分子生物技术的结合,将马铃薯传统遗传杂交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

  在内蒙古,担负生态修复职责的草种也像马铃薯实生籽一样,“乘坐”过神舟飞船。

  马彩娥是蒙草集团创新育种研究院的一名选育员。她负责的草种中,有一些是搭载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六号飞船上天的航天草种。

  “航天草种比较珍贵,所以都是单株育苗,而普通的种子一般直接播种。”马彩娥说,育种周期很长,但目前航天草种表现出的一些趋势很令人振奋。

  “搭载神舟十三号飞船回来的偃麦草,抗旱和抗寒性很好,而且分蘖比较多,意味着产草量会比较高。”马彩娥说,航天草种的选育让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也更具探索性”。

  “身处太空与地面,总有不一样的地方。航天草种和普通草种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但这需要时间,只有长出来才会发现它们的不同。”她说。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也在边远地区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尽管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东风着陆场已成为主着陆场,但曾多次迎接神舟飞船返回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依旧续写着与航天事业的不解之缘。

  2006年,中国文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捐赠180万元在这片草原上援建了神舟希望小学,捐赠款源自艺术作品《跃马图》的义卖款,而这幅作品曾“乘坐”神舟六号飞船,与航天员一起在太空翱翔。

  这个学校的校园里,处处可见航天元素。教学楼前是腾飞的火箭模型,校园里张贴着航天知识的科普文章,楼道里挂着神舟系列飞船的图片,学生们可以在航天科技教室观看相关视频,还能制作手工的太空模型。

  “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鼓舞着我们,也给学生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改变。”校长李保平说,2006年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资助留守困境儿童,已累计帮扶1700多人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也经常来给师生讲授航空航天知识,“他们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来自星辰大海的种子”。(新华社记者刘懿德、王春燕)

编辑:李爱平
图片新闻
  • 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成果发布
  • 内蒙古2023年劝阻1100余万人次受骗
  • 瑞众保险兴安中支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宣传活动
  • 春天,在通辽科尔沁沙地边植绿边致富
  • 中国北方小城康巴什走过20年
  • 特色课程安塞腰鼓走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