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2月23日电 题:克什克腾:社火之乡舞祥龙
作者 奥蓝 马川一 孟兆静
“南龙门,东龙山,龙头山下舞双龙”!每逢正月,便会舞龙,祈盼新年风调雨顺,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第三批“全区民间社火艺术之乡”的克旗土城子镇今天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一场“迎龙年·舞祥龙”巡游展演活动正精彩上演。
“咚咚隆咚锵……”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响起,“红金龙”和“黄金龙”两条彩龙双双跃起,好似蛟龙出海,起伏、翻转、跳跃、扭动、盘旋……70名舞龙队员组成的舞龙队伍身穿彩衣,手握舞杆,一个个身手矫健,龙取水、钻三跳七、盘大棋、双钻双跳、漫头盖尾、钻尾跳尾、龙打滚……各种舞龙队形精彩呈现,只见这巨龙忽而高耸冲入“云端”,忽而俯冲潜入“海底”,仿佛在向全旗人民播撒祥瑞和祝福。所到之处,人们纷纷驻足观看、呐喊助威,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追逐着长龙,与龙共舞。“今天的舞龙表演场面大、气势足,这过年的味儿是真浓!”围观群众热情高涨,纷纷用手机拍摄记录,向家人朋友分享观看舞龙激动心情。
“鞭炮不停、舞龙不停”,来自土城子村的孙强如数家珍地说:“以民间舞龙为主的‘社火文化’已传承百年,我是第四代制作龙的传承人,今年我们制作的龙共计2条,分别为红金龙和黄金龙,各45米,由龙球、龙头、8节龙身构成,舞起来既灵活又威武。”既是制作人又是舞龙人的他脸上充满着自豪感。
“龙头山下舞双龙,非遗社火好传承”,说起这“龙头山”,当地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山与镇区南侧“龙门”和苇塘河三者正是舞龙仪式之一“饮龙”的地点,每年正月,传承人们来到龙头山下的“龙泉河”即苇塘河边,将新制作的彩龙“开光”,此时“龙潭饮罢精灵动,年年岁岁有今天”,于是在喧天的锣鼓与鞭炮声中,两条巨龙醒来了,人们趁着“古历吉晨舞龙日,辞去旧桃新符穿”,社火之乡舞龙队化身祥龙自镇区的“南门”向北舞龙,巡游纳福,所以镇区南侧“龙门”由此得名,当仁不让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同时它也是克什克腾旗的“南大门”。
“社火之乡舞龙”习俗,不仅是祈福新春的一种美好方式,更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光发热的典范。它让富裕起来的村民们沉浸在祥和与欢乐的氛围,摒弃陈规陋习。“春节舞龙是长辈们留下来的传统,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参与进来,我和父亲是‘上阵父子兵’,都是舞龙队伍里的一员”,来自土城子村大学生刘源兴奋地说:“这个寒假学会了舞龙,春节过得很有意义”。
“金龙腾跃添喜庆,社火之乡扬美名”,舞龙闹新春承载着乡音、演绎着乡愁、凝聚着乡情。至目前,土城子镇社火舞龙技艺传统文化历经四代传承,舞龙已成为当地民情所系的特殊形式,年轻一代的加入使舞龙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近几年,土城子镇党委、政府全力组织或支持“社火之乡舞龙”表演,注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将历史传统文化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让文明乡风浸润和美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如今既有诗又有远方,一副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在土城子镇已经徐徐展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