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活力内蒙古

留日医学博士返乡记:十余载“如履薄冰” 在脑外科领域“拓荒”

2022年08月22日 17:05   来源: 中新网

  中新网呼和浩特8月22日电 题:留日医学博士返乡记:十余载“如履薄冰” 在脑外科领域“拓荒”

  作者 奥蓝

  日前,一名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同时伴有急性心梗的患者转院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了一台由神经外科、麻醉科、心内科、介入科等科室共同参与的抢救。

  该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吴日乐是负责此次脑动脉瘤介入栓塞的医生,也是该院神经外科血管方向的带头人。在麻醉科、心内科医生的保驾护航下,他将颅内动脉瘤这个“炸弹”处理好,手术约3小时。目前患者体征稳定、状态良好。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是内蒙古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这场手术于这里而言,只是一场复杂的常规手术。但吴日乐告诉记者,十几年前,这样精密且需要多部门配合的脑外科手术是做不了的。“那个时候,没人也没设备。”

  神经外科又称脑外科,主要负责脑及脊髓发生的疾病。内蒙古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神经外科高难度手术能力弱的短板此前一直较为突出。如今,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着。吴日乐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2009年,32岁的吴日乐被内蒙古人民医院作为高级技术专业人才引进。那时的他已取得日本岐阜大学神经高次机能学专业博士学位,刚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满腔热血想为家乡做些事情。

  彼时的内蒙古人民医院,相关医疗设备较落后、人员配备不足,吴日乐是神经外科唯一的博士。颅内动脉瘤微弹簧介入栓塞术使初回内蒙古的他“一战成名”。该项技术填补了医院医疗技术的空白,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症广、并发症少等优越性。

  出诊、接收病人、做手术、安排出院……病患的大事小情全由他一人负责,工作紧张而忙碌。再之后,他慢慢组建起了医疗团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一项又一项脑外科医疗技术的空白被慢慢填补。

  手术时需要神经高度紧张、压力很大。几乎每一场手术结束时,吴日乐的衣服都会湿透。脑外科手术时间总是很长,最长的一次清晨走进手术室,天黑才出来。

  “我们业内有句话: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吴日乐告诉记者,脑外科手术对精密性要求非常高,每一个细微小动作对患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医者责任重大。

  医疗能力提升带来的不仅是病患的信任,还有成倍增加的临床工作量。2009年全年,内蒙古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手术只有数十台。2021年,全科手术1400余台,其中吴日乐带领的血管组团队就完成770台。“最初手术以脑出血和外伤为主。如今,脑血管病、脑肿瘤患者日渐增多。神经介入技术、神经内镜技术、神经显微镜技术等我们医院都能够很好地运用。”

  阿拉善偏远牧区的牧民、外省慕名而来的普通市民、还没学会走路的小婴儿、年近90岁的老奶奶……这些年来,吴日乐已经记不清接待了多少名病患。“以前很多手术只能转院到北京,或是请外地的专家来做,如今我们内蒙古已经具备了复杂手术自主手术的能力。”

  脑血管疾病中,脑卒中(俗称,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内蒙古地区的高发病种,也是当地因病致贫甚至是因病返贫的元凶之一。

  “以前当地人对脑卒中并没有防治意识。这些年来,我们越来越多地将精力放在脑卒中的筛查与预防上。”如今,科普预防已成为吴日乐的又一件重要工作,下基层义诊、日常讲座……一点一滴中,科学理念被传播出去。

  据了解,内蒙古人民医院已成为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和国家级脑卒中静脉溶栓培训基地。

  2020年,吴日乐组织成立起内蒙古神经科学学会,目前会员已达200余人、遍布内蒙古各地医院和高校中。“以前一些学科都在单打独斗,这个平台就是希望把不同地区、不同方向的临床和科研人才聚在一起,交流碰撞出更多的可能。”(完)

编辑:张林虎
图片新闻
  • 集大铁路二标首榀箱梁成功架设
  • 通讯: 中国现代名城鄂尔多斯重塑形象 让“平安”在这里触手可及
  • 通讯:“嘎查书记”张冬林:建设科尔沁草原上的新农村
  • 内蒙古首届“活体”昆虫大型科普展开幕
  •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独腿小伙”乔海兵:做一名无所畏惧的“孤勇者”
  • 通讯:台青杨超闳行走黄河内蒙古段 :“这里的沙漠很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