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三代人一片林:星河滚烫,一脉相承的是绿色理想

2022年08月14日 13:18   来源: 中新网

  中新网内蒙古大兴安岭8月12日电 题:三代人一片林:星河滚烫,一脉相承的是绿色理想

  中新网记者 张玮

  秋雨过后,浩浩荡荡的“采秋”大军出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骆永明是其中一员。

  “采秋”是他的兼职,每天早出晚归的“采秋”生活实则是为了进山巡护,“从四川、贵州等地来了不少‘采秋’者,约莫着得有万余人了吧,林子得看好,千万不能引发人为火灾。”

  骆永明是阿龙山森工公司的一名森林管护员,父亲是一名老护林人,女儿如今也接过接力棒,成为新一代的护林者。三代人守护一片林,在他们看来,一脉相承的是一份绿色理想。

  “阿龙山”系鄂温克语音译,意为“分岔的河流”。坐落于大兴安岭西北坡的阿龙山生态功能区总面积358697公顷,林木蓄积总量达2492万立方米。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骆永明的父亲骆岐荣是四川人,当兵退伍后加入林区建设大军中。

  “一下火车就打滑,没见过雪啊。”在林区生活了60多年的骆岐荣,四川口音中夹杂着东北味儿。

  “即使戴着棉手套,手都冻起泡了。”骆岐荣回忆,“一起来的好多人都冻走了。”

  爬过冰、卧过雪的抗美援朝老兵骆岐荣却决定留下来,为新中国建设出一份力。

  骆岐荣说:“那时候,林区没有路,运送木材首先要把路修通了。一头扎进林子里,常常遇到断水断粮的情况。”

  有一回,饿着肚子的工人们借来玉米碴子,都来不及洗,就直接下锅煮了……

  即使经历了如此的艰难,骆岐荣仍选择扎根林区,将远在几千公里外的妻儿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

  “这么多年,我父亲见证了林区的变化和发展,他对这片林子有感情。”如今的骆永明已经满口“大碴子味儿”。

  1987年,16岁的骆永明在父亲和兄长的鼓励下,成为一名林业工人。

  他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木材装完车已经是半夜,自己一个人开车回家,又冷又饿……

  “山上的活儿我基本上都干过。”骆永明是内蒙古大兴安岭从伐木到护林的见证者,也是践行者。

  在骆永明心里,伐木时期,看着一车一车的木材运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他很自豪。“停伐后,我每天看着这些努力向上生长的花草树木,能够守护这片绿水青山,这让我更自豪!”

  和记者的交谈中,骆永明话不多,但对这片森林的深情,却体现在字里行间。

  “停伐后,我们从砍树人转型成为看树人,靠发展旅游和林下经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骆永明感叹道,如今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上山巡护也能住上移动房车、吃上热乎饭。

  “每天一日三餐,三菜一汤,很不错呐!”骆永明咯咯地笑道。

  今年25岁的骆士莲是骆永明的女儿,生在林区、长在林区的她从小向往繁华,愿望便是走出大山。

  19岁那年,骆士莲考上了内蒙古科技大学,如愿开启城市里的学习生活。“大学毕业后,我曾去重庆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是,在外面待得越久,就越想念家乡的一切。”

  当记者问及她最想念的是什么?骆士莲说:“她会想念家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条河,甚至是吸入肺腑的每一口清新的空气……”

  “爷爷一直对我们讲,林区很美,建设和保护林区需要很多年轻力量和‘新鲜血液’。”2021年,骆士莲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林区。

  现在的骆士莲依然像小时候一样,常常利用休息时间跟在爸爸身后进林子里“遛达”,“雪兔、‘黑龙’……森林里的生态环境更好了,好多以前见不到的野生动物,我们在林子里还能偶遇。”

  88岁高龄的骆岐荣还是喜欢让孙女儿趴在自己膝盖上,给她讲内蒙古大兴安岭开发建设70年的故事。

  在骆士莲心里,家乡的天是最蓝的,水是最清的,“是父辈们守护住了这绿水青山,我希望在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下,我们的后代也能看到这么美好的绿色。”(完)

编辑:张玮
图片新闻
  • 集大铁路二标首榀箱梁成功架设
  • 通讯: 中国现代名城鄂尔多斯重塑形象 让“平安”在这里触手可及
  • 通讯:“嘎查书记”张冬林:建设科尔沁草原上的新农村
  • 内蒙古首届“活体”昆虫大型科普展开幕
  •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独腿小伙”乔海兵:做一名无所畏惧的“孤勇者”
  • 通讯:台青杨超闳行走黄河内蒙古段 :“这里的沙漠很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