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农旅融合田园生金 幸福写在群众笑脸上

2021年07月26日 16:43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

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古庙村村民实现增收 申立坤摄

稻梦星空木屋民宿区 申立坤摄

五道河子村“红色驿站”服务角 申立坤摄

五家子村兰州鲜食百合花采摘忙 申立坤摄

游客休闲好去处 申立坤摄

农旅融合田园生金 幸福写在群众笑脸上

—— 扎旗好力保镇“党建+”跑出农旅融合发展“加速度”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26日电(何娜 王敏)多彩的稻田景致旖旎,盛开的花海浪漫醉人,待客的木屋错落有致,田园美景,随处充满了诗情画意。 近年来,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坚持党建引领,因村制宜、创新求变,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以“党建+”跑出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加速度,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 

党建引领  赋能乡村振兴 

  这些天,蒙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建明喜出望外,因为,好力保镇积极与扎旗供电部门沟通协调、精心组织、全面部署,在田间地头安装供电设施,保障广大农户灌溉期间及时、安全、稳定用电,解决了机电井供电难题。魏建明高兴地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自己安装用电设备至少要花10多万元。”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好力保镇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在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村党支部在百姓家门口建起了红色驿站。在这里,五道河子村党支部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小组会,通过党员联系群众,收集群众意见上报党支部,从而为百姓排忧解难。驿站里还为当地群众和游客准备了爱心雨伞、急救药箱、免费充电器材等,同时提供免费阅读、意见征集、问路咨询、失物招领等服务。 

  好力保镇党委书记李立颖说:“只有真办实事,党史学习教育才算学深学透、走深走实,才能开启发展新局面,助力乡村振兴。” 

  好力保镇坚持“两村”先行,选定五道河子村和永兴村进行示范打造,引领镇内其他村整体推进;发展农耕文化游、农旅休闲体验游,推动农旅、文旅、商旅深度融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和绰勒下游灌区工程2.63万亩,推进古庙村66千伏和农业产业园10千伏电力专线、五九线电路改造等电力保障项目;建设主题稻田画3处,持续推广“我在扎赉特有一亩田”特色品牌,建成稻鱼、稻蟹、稻鸭、稻鳅订制认领基地1.6万亩。 

  “好力保镇把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作为第一件实事来抓。”好力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鲁永泽坚定地说。20个村、1166户群众感受着“办实事”带来的幸福与鼓舞。各村都把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作为衡量党史学习的深度,立足各自的产业发展需求,着力解决好群众在发展上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干群合力,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因地制宜  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稻浪滚滚,稻花飘香。 

  好力保镇位于扎赉特旗东南部,地处北纬46°,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种植黄金带,具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这里有水稻13万亩,旱稻2万亩。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2017年以来,好力保镇将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拉动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今年7月初,80万尾泥鳅投放到“我在扎赉特有一亩田”好力保镇魏佳订制认领基地,这是好力保镇首次尝试稻鳅共生养殖。该镇打造的8块订制认领水稻基地,全部采用稻鱼、稻鸭、稻蟹、稻鳅共生模式。每4亩地安装一个高清摄像头,建立起24小时不间断视频直播可视化溯源体系和产品原产地追踪系统,这犹如“一亩田”认购者在千里之外的“眼睛”,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观看自己名下稻田的长势,也可以用实时互动连线的方式参与到田间管理中来。  

  扎赉特旗蒙源公司负责人王佰刚介绍说:“一亩普通稻田亩产1000斤左右稻谷,扣除承包土地、田间管理、收割等成本,纯收入也就是600多元。现在通过发展稻鱼、稻鸭等生态种养,开展‘一亩田’订制认领后,一亩稻田的纯收入翻了三番。”同时,稻田养殖的收入全部分红给了周边的贫困户,形成带动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些收获的背后有一个“智慧大脑”在唱主角。位于好力保镇古庙村的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包含智慧农业和科技创新两大平台。智慧农业平台由基础数据平台、3D体验、远程教学及农产品展示等四个功能区组成,可以通过物联网感知、云计算分析、空天地一体化遥感和实验室校准等手段汇聚形成产业园大数据,制作土壤养分地图和作物健康生长模型,实现精准作业;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团队技术力量,搭建了赵春江院士工作站,建设了科技研发实验室,现已对作物生理指标、土壤理化性状、生物菌肥应用等方面进行化验分析工作,可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并为农业大数据提供基础数据源,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好力保镇搭载着这艘“科技邮轮”扬帆远航,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等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持续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 

  如果说万亩水稻给好力保人带来致富的喜悦,那千亩花海又给这里的百姓带来增收的希望。 

  7月15日,记者来到好力保镇五家子村,沿路的橘红色的兰州鲜食百合花使人眼前一亮,该村“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种植的200亩连片百合已进入盛花期,朵朵鲜花竞相争艳,把乡村田园装扮得如诗如画。 

  五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利有对记者说:“兰州鲜食百合花经晒干后可以煲汤、泡茶和炒菜,每亩收入预计8000余元。”此时,正忙着采摘百合花的村民刘洪斌乐呵呵地说道:“我在村里的种植基地采摘鲜食百合、蘑菇、木耳等,可增加年收入5000余元,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了。” 

  为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年初以来,好力保镇党委、政府继续鼓励村民发展鲜食百合、甜叶菊、万寿菊、薰衣草、油菜花等特色种植,提升农业产值及周边效益。 

  在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的万寿菊种植基地,1300亩的万寿菊争相绽放,一片花的海洋,花农们正忙着在田间采摘花朵,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我们每天采花,人均收入可达到每天180元。要是速度快一些,活儿干得好,还有奖励呢。”正在采摘万寿菊花的村民赵淑平说。 

  万寿菊是好力保镇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万寿菊成活率高、花期长,可采摘7茬,而且病虫害少、田间管理简单、劳动强度低,平均每亩产量达3吨到4吨,市场价为0.5元,亩产净效益1000元以上。农田变景观,在提升农业产值,增加了农民的旅游收入的同时,也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一菊两得”产业增收模式成效显现。

梳妆打扮  农旅融合迎客来 

  万亩稻海绿浪滚滚,千亩花海惊艳绽放。好风景伴随着好光景,惊艳了来此游玩的每一位客人。 

  一条长30公里的旅游环线,串连起好力保镇巴岱村、腰山村、五道河子村、红星村、宝泉村、古庙村、太阳升村等7个村的景点,串珠成“链”成就特色之美。迈进古庙村的“稻花源”之门,便开启了这场“农耕之旅”。这里有稻画观景台、玻璃景观台、日月潭花园、智慧迷宫等景点,供游客观赏。在这里,还可以环保骑行、捕稻田鱼虾、体验稻田管理、品味传统农耕文化。晚上,可以躺在稻田中的小木屋,静静地欣赏美丽星空,驱散一天的疲惫。此情此景,会让身处此处的每一个人深入其中、流连忘返。 

  步步为景,处处惊喜。好力保镇聘请专业团队,对“农体”“农旅”休闲项目进行高标准、高质量规划设计,力争通过特色农耕文化品牌培育带动旅游发展,使现代智慧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订制认领农业充分融合。以产业为基创造美、以生活为本共享美、以生态为先成就美,通过农旅产业融合,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结合,激活了“美丽经济”,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这30公里的环线不单单是一条风景线,还是当地群众的幸福路、增收路。 

  在稻画观景台旁边的摊位中,一个卖编织凉帽的摊位格外显眼。各种颜色的帽子琳琅满目,而摊主那娴熟的编织技法,不免让路过的游人要多看两眼。摊主邹世园是古庙村的村民,她在网上学会了编织的技术,编织出来的东西得到了同村人的夸赞,使她萌生了卖手工编织品的想法。说起现在的生活,邹世园脸上溢满幸福的笑容。她家里养着6头牛、还有着100多亩的耕地,本就有着不错的收入,闲来无事的邹世园又来到观景台旁边做起了小买卖,以此增加家庭收入。她卖的帽子价格从30元到50元不等,旅游旺季的时候,每天要卖上七八顶帽子。邹世园说:“镇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们实现增收,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到了下午五点半,稻梦星空木屋民宿区的夜市便热闹起来,居住在环线周边的很多村民都会来到夜市摆摊经营。宝泉村村民唐昌友是低保户,平时靠打零工为生,一年的收入在1万元左右。旅游季节便在夜市经营烤串生意,每天营业额净收益在200元以上,唐昌友说:“农闲农时两不误,每年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进到腰包,增加了家庭收入,提高了我们一家的幸福指数!” 

  今年,好力保镇抢抓机遇,全力促进全域旅游释放新活力,“三园两带”建设不断完善。有序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打造稻花源农业公园、绰尔河农耕文化园和订制认领农业体验园。将农区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公园,日接待游客能力在2000人以上,为农民拓宽收入渠道,走出一条产业强、生态美、旅游兴的乡村振兴之路。

 

编辑:尚虹波
图片新闻
  • 包氏正骨蒙医医院在呼和浩特挂牌成立
  • 内蒙古赤峰:小小食用菌 致富大产业
  • 呼和浩特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诗歌朗诵会
  • 作家特·官布扎布推新书《人类笔记》 破译人类生存密码
  • 包头市光荣道小学:体育强校再创育人新特色
  • 带劲!“轻骑兵”小分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