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韩涛:情系呼伦贝尔,挖掘地名文化底蕴

2021年03月30日 10:51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3月30日电(记者 李爱平)地名既是现代科技的依托,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呼伦贝尔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机关党支部书记韩涛,带领14个旗市区的地名普查人员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查成果转化,使得呼伦贝尔市地名管理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2018年呼伦贝尔市民政局被国务院表彰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呼伦贝尔因境内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分布特点,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格局。

  呼伦贝尔毗邻俄蒙,口岸众多,边境线总长1723.82公里,拥有满洲里、黑山头等8个国家级口岸,2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处于高寒地带,春季干燥风大,夏季温凉短促,秋季霜冻频发,冬季寒冷漫长,热量不足,昼夜温差大。

  点多线长面广、山沟河谷众多,每年外业信息采集时间只能保证4个月左右。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稳步推进地名普查工作,韩涛组织出台了《地名普查工作制度》《信息安全保密制度》《普查工作人员守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设立地名标志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及文件,确保普查工作在顺畅中高效运转。

  为提高外业测量采集质量和内业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克服极寒天气、复杂地形、漫长边境等不利因素,结合地区实际,韩涛通过邀请地名专家授课,走出去虚心请教等方式,组织全市各类业务培训100余次,培训人员1000余名,力求使每一位普查员都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

  对于地名普查工作,他坚信质量决定普查的生命力。

  为提高每一条地名的位置精度,即使冒着冰雹暴雨、极寒天气、翻山越岭,也要深入实地踏勘和走访当地群众。采集各类地名信息、多媒体照片,设立标准地名标志,标绘工作图,标准化处理地名,4年普查时间里,在他带领和感召之下,各地普查员累计作业里程达到百万余公里。为该市开展普查成果转换工作、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挖掘地名文化底蕴打下了坚实基础。 (完)

编辑:乌娅娜
图片新闻
  • 闻风而动 迅速清沙 保障铁路安全畅通
  • 科技创新政策宣讲进商会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行动
  • 内蒙古欲让“蒙”字标走向世界
  • 难忍寒冷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秃鹫到牧民家求救
  • 内蒙古小伙制作“天然冰箱”走红
  • 废弃锅炉房“发挥余热” 变身网红图书馆